240919文献分享-关于白内障药物:正规军下场吊打羊毛神药?
本帖最后由 freeypt 于 2024-9-19 16:32 编辑Reversible cold-induced lens opacity in a hibernator reveals a molecular target for treating cataracts
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(IF=15.9)
感觉质量挺高,学习一下,后附截图。
顺便说下对纳米消融几点看法:
1.需要玻璃体注射(扎针进眼球,一般是30g?以上的针头):创伤大,开放眼球(可能有色素细胞脱落,视觉效果是成百上千的小小小黑点,大部分人能吸收,少部分人会剩一些小黑点),可接受程度差,难以大规模在临床铺开,注射进去的药物被玻璃体包裹,可能会挤压玻璃体框架产生新的混浊(目前玻璃体注射药物很多反馈产生新混浊的)。
2.剂量难把控:每个人的浑浊物体积不尽相等,浑浊物和染料结合是否存在饱和现象存疑,多了,会在浑浊物外的玻璃体产生浓度导致额外消融,少了,浑浊物气化不全。(yag的击穿能量有一个窗口几发就可以试出来)
3.可重复性差,如果不是一次性正正好好的剂量气化混浊,再治疗,再扎针。
4.发射的激光是否支持广角照射:不支持就消除不了周边的混浊,如果有人说“科研医疗人员会把这些考虑进去的”,事实是yag玻璃体消融现在走过差不多十年的尺度,依然没有人把广角激光适配进去,而现有的视网膜激光是常规支持广角的,可能yag不是打不了周边混浊,只是差一个广角镜头。
5.单纯的阈上激光(yag)和阈下激光(飞秒)已经足够气化混浊,是否有必要扎针去用染料染浑浊物存疑。
以上和yag产生了很多对比,不是说yag好,只是找一个已经落地的东西作为参照。有观点欢迎输出给我,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