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34567 发表于 2024-12-7 12:37:46

一篇关于飞蚊症在视网膜上投射强度的论文

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9303562/

论文大致内容:很多年轻患者主诉飞蚊症症状很严重,但医生在裂隙灯下根本观察不到有关症状。本文通过光学建模,调整有关参数(混浊物直径,距离视网膜远近,瞳孔大小),得出最后结论:飞蚊症的后向反射(患者视角)在视网膜上引发的强度变化是前向反射(医生视角)的10000到1000000倍。如果距离视网膜足够近,就算浑浊物的直径只有10微米,也可以引起足够严重的症状。该文章认为,浑浊物导致视网膜阴影,本质上并不在于浑浊物是不透明的,会阻挡光线,毕竟透明的浑浊物也会引发症状,本质上在于混浊物导致的玻璃体内折射率的改变。

个人评论:这是一篇2021年12月的论文,观点相当之新颖。飞蚊症的问题在于没法将患者严重程度加以定性量化,导致医生没法确定患者的情况,就算愿意提供治疗也无从下手。该文章提出的模型在量化症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,但这个模型还不够详细,不能适应所有的情况,只能作为研究模型得出大致结论。

看pm的专利,思路和这个模型类似,但是pm的模型更加详细,考虑更加完善,但专利里面只是做了大致陈述,没有公开更多的细节,公式什么的,毕竟这是商业机密。pm这次的展览首次放出了动态捕捉,但采用的几个病例都是老年人的,还不清楚年轻人的半透明点状丝状能成像到什么程度,可能是出于展示效果不好的考虑没有公开,暂且拭目以待。不过他们用一个19岁的年轻女孩做了广告,看来还是有希望的。

目前为止,几家公司的专利里面只有蔡司的明确提及“可以安全治疗透明浑浊”。当然,实际效果还需要拭目以待。

limarlon 发表于 2024-12-7 13:52:48

通过某种外部途径减轻或者消除暗影折射率,让人感觉不到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一篇关于飞蚊症在视网膜上投射强度的论文